春秋戰國時期的40個典故(4)
31.東施效顰
出自《莊子 天運》。越國有一個絕色美女名叫西施。她長得非常漂亮,無論怎樣打扮,一舉一動都是美麗動人的。
有一天,她在村中的道路上行走,突然胸口疼痛起來,疼得緊皺眉頭,便不知不覺地用手按著胸口處,咧著嘴似笑非笑的。東施看見西施皺著眉頭,覺得樣子十分好看。于是,就照樣模仿起來。
村民們看到她一反常態的樣子,莫名其妙的多看了她兩眼,丑姑娘東施卻以為人家喜歡上她了,于是她更加緊皺眉頭咧開大嘴強笑,這一下,把別人都給嚇跑了。后以“東施效顰”來比喻“丑拙”盲目機械地效仿“美巧”,結果適得其反,鬧出笑柄。
32.呆若木雞
出自《莊子 達生》。戰國時,斗雞是貴族們尋歡作樂的一項活動,齊王便是當時的一位斗雞迷。為了能在斗雞場上取勝,齊王特地請專家紀渻子幫他訓雞。
齊王求勝心切,派人反復催促,紀渻子對來人說:“請你告訴齊王,我花工夫把雞訓好了。”待到斗雞時,對手的雞又叫又跳,而紀渻子訓好的雞卻像只木雞,別的雞看到它那副呆樣竟然都被嚇跑了。因此,齊王用這只雞和別人斗,自然場場獲勝。
莊子用這個故事,原義是指為了說明有些事情不必亶承天生自然之理,經過人為的訓練,也能積習成性,達到改造“物”的目的。但是傳到了后世,卻用“呆若木雞”來形容人因恐懼或驚訝而發愣的神態,則全用為貶義。
33.盜憎主人
出自《左傳 成公十五年》。春秋時,晉伯宗為人正直,在朝常直言不諱,妻子常勸他說:“盜憎主人,民惡其上,好直言,必及于難。”后來伯宗果然因為結怨過多而被殺。
“盜憎主人”是說盜賊憎恨被他盜竊、搶劫的主人,后來就比喻壞人怨恨正直的人,無道恨有道,惡恨善,丑恨美,壞人恨好人。
34.得魚忘筌
出自《莊子 外物》。莊子說:“筌所以能捕到魚,是因為得魚而忘筌。”后世用“得魚忘筌”比喻辦事情一旦達到了目的,便把賴以達到目的的手段忘掉或拋棄。
35.斷織
出自漢韓嬰《韓詩外傳》。孟子被后世譽為“亞圣”,他之所以能夠取得這么高的地位,與他幼年所受的教育有關。孟子年幼時,他的母親非常注重對他的教育。有一次,孟子由于貪玩而沒有上學,他母親知道后,非常生氣,當即拿起剪刀,割斷正在織布的織線。
從此以后,孟子發奮苦讀,終于成為大學者。后來就用“斷織”為勉勵努力求學,不可中道荒廢的典故。此外人們也用斷織來表示賢婦勸學。
36.高山流水
出自《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流水。'”伯牙精通音律,琴藝高超,一天夜里,伯牙乘船游覽。彈起一首《高山流水》,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岸上子期叫絕不已,伯牙興奮極了,此后二人成為至交知己。
37.高枕無憂
出自《戰國策·齊策》。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
馮諼是投奔田文的一個門客,在沒有任何功勞的情況下,再三向田文提出豐厚的待遇,田文都滿足了他。他后來擔任了替田文向農民收租的任務,但是他卻將所有的契約,免去了農民的負擔,為田文在國民中贏得了好的名聲,而在田文受到齊王懷疑的時候,田文封地的民眾爭相迎接。
而馮諼在這個時候說了這樣一句話:“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他通過讓梁國重金聘用田文,從而使齊王害怕田文為梁國服務而使其國家強大,就命請田文為齊國相。于是田文在其后的十年間都在齊國為相。
38.利令智昏
出自《史記 平原君虞卿列傳》。司馬遷在文末的評述中說:“鄙諺曰:‘利令智昏。’長平一戰之前,秦攻打韓,韓國的一部分土地與韓國本土失去了聯系,這一塊地就是上黨地區,韓國便把它割讓給秦國,以求茍且。但是上黨的軍民痛恨秦國,他們在馮亭的帶領下要求向趙投降。
在趙國內部,關于是否接受馮亭的投降起了爭議,一部分人認為,接受投降,必然引起秦國的惱怒,到時候,秦必定大舉來攻打,這是趙國不愿意看到的。
以平原君趙勝為首的一部分人則主張,上黨地區是咽喉要地,且不費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何樂而不為。趙國最終接受了上黨的投降,并由此引發了戰國史上有名的“長平之戰”。
39.兵不厭詐
出自《韓非子 難一》:“臣聞之,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間,不厭詐偽。”春秋時期,齊國自齊桓公稱霸之后,因為后繼不力,退出了霸主地位。在整個中華大地,一個新的霸主呼之欲出。而楚、秦、晉都是有力的爭奪者。
這個時候,楚國與晉國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楚欲稱霸必須向北進,而晉又如何肯向楚國低頭。公元前633年。楚攻宋,宋雖然不失為一個二等強國,但也絕非是十七正盛的楚國的對手,宋向晉求救。
這個時候,晉國出了個公子重耳,他在王位的爭奪中敗下了陣來,無奈之余。晉國并未派出大軍與楚國正面交鋒,而是攻打了楚國的附庸國曹和衛。
楚國于是派并前來與晉決戰,戰爭初期,楚占據上風,晉卻使用靈活的外交手段,使得秦齊皆助晉國。此時,楚成王見局勢對己不利,便下令撤退。但是楚軍主將子玉一心與晉決戰,于是帶領部隊前來與晉軍交戰。
晉文公重耳當初爭奪王位失利,被迫離開晉國落難他國的時候,一些小國卻并不禮遇他,而楚王卻給了盛情款待了他
楚王問重耳,如果他日你當上晉國國君,如何報答我?重耳恭敬的回答:如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這個成語出于此時),再與您交戰。
晉國面隊來勢洶洶的楚軍,就主動的退后了三舍的距離,到達城濮。晉軍的主動后退起到了誘敵深入(這個詞的典故應該是出自于毛澤東,而不是戰國時期)的目的,也履行了當初重耳的諾言,可謂一石二鳥,得了便宜還賣了乖。
最終,晉在城濮大勝了楚軍,戰爭的過程就不必講了,大家都清楚。楚國完敗,子玉繼承了楚軍主將在戰敗后自殺的傳統,但也不能用“慘”字來形容楚國,畢竟楚軍主力還在,并未太多的傷及筋骨。
這一戰確立了晉的霸主地位,楚國也并未完全退出霸主的爭奪,但秦晉在此一段時間內成為爭霸的主角。
兵不厭詐”近乎完美的表現在了整個大戰過程中,這也是晉國的優良傳統,也是“詐”的最完美最忠實的執行者,秦楚等國常常是其玩弄的對象,例如趙盾先迎秦軍,以立襄公弟,后反悔,不迎接不說,反而派并攻打護送的秦軍。
晉之后,秦國人優良的學習傳統得到了發揮,也在“詐”字下了不少功夫,比如和氏壁、騙楚王入秦扣押等等,可謂學有所成;而楚國在“詐”字上自然比不上前兩位了,吃虧當然也就是不計其數了。
春秋戰國時期的40個典故:含37個成語,讀的是典故,長的是智慧
40.馬首是瞻
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
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春秋時期,晉國作為中原大國,處于天下的政治中心和地理中心,其他大國如要稱霸,必須要過晉國這一關,反之,如果晉國要確立其霸主地位,也必須擊敗其他的挑戰者。
所以,秦、楚都與晉國發生過多次的大規模戰爭,總的來說,各有勝負,任何一方都沒有確立絕對的優勢。
在周靈王十三年,公元前559年的時候,晉國率領著其魯、齊、宋、衛、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及鄭等附庸國向秦國發動進攻,并且一路打到了咸陽的附近。
秦軍的頑強的拒絕求和,并在涇水上下毒,聯軍傷亡不少。聯軍統帥荀偃于是下令:“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意思就是說:“雞鳴套車,填塞水井,鏟平土灶,看著我馬頭的方向前進”。
但是聯軍并不是團結一氣,各國軍隊只是拼湊起來的,并不齊心。欒黡首先就違抗命令,帶領下軍回國了。荀偃沒有辦法,也就只好下令諸侯軍隊全部撤離了秦國。
總的來說,荀偃大有破釜沉舟,團結一致,共同對秦軍發動致命一擊的決心,無奈,諸侯軍隊各懷鬼胎,哪能按照他的意思去辦,失敗是必然的結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