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40個典故(3)
21
表里山河
出自《左傳 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時,晉楚決戰(zhàn)之前,晉文公的謀臣,他也是晉文公的舅舅子犯勸文公參加決戰(zhàn),他認為即使仗打敗了,憑太行山和黃河之險,也可固守無虞。
后世常用“表里山河”說明地理國防之固。而元張養(yǎng)浩在《潼關(guān)懷古》中: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guān)路。望西者,意踟躕。中的“山河表里”即用此事,一方面說明潼關(guān)形勢的險要;另一方面反襯詩人一路所見秦漢宮闕的破敗,百姓處于戰(zhàn)亂之際的無邊苦難。
22
甘拜下風
出自《左傳 僖公十五年》。在秦晉韓原之戰(zhàn)中,晉軍大敗,晉惠公被秦兵所俘獲,晉大夫頭發(fā)蓬亂下垂的拔帳隨行。秦穆公勸說道:“二三子何其擔憂也!寡人準備請晉君去我秦國,豈敢太過分呢(這是表面上安慰晉國大夫等人的話)?”
晉大夫于是三拜稽首道:“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實聞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風。”實際上晉大夫這番話,是與秦穆公約誓,希望他說了話要算數(shù)。
“下風”的意思就是你的諾言不僅天地共鑒,我們在下這些做臣子的也都聽見了,希望你不要食言。“拜下風”原是謙恭卑怯的舉止,后逐漸又演化成“甘拜下風”的成語,用為甘居下列的自謙詞。
23
背城借一
出自《左傳成公二年》:公元前五八九年,晉、魯、衛(wèi)三國的聯(lián)軍擊敗齊軍后,齊頃公派大臣賓媚人(即國佐,曾主持齊國之政)帶上賄賂去見晉軍主帥卻克,當晉方提出屈辱齊國的苛刻條件時,賓媚人本著維護齊國尊嚴,堅決地加以拒絕,并準備”背城借一“。
魯、衛(wèi)兩軍主將,都勸告卻克與齊停戰(zhàn)求和,晉終于放棄了繼續(xù)進攻的主張,簽訂了盟約,齊國得以轉(zhuǎn)危為安。后來以“背城借一”表示誓與敵人決一死戰(zhàn)。
24
班荊道故
出自《左傳 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時,楚國伍子胥的祖父伍舉與蔡水師子朝(文公之子,公子朝)的兒子公孫歸生是好朋友。伍舉娶與王子牟(即申公),王子牟因犯罪逃亡后,楚人皆言:“王子牟逃亡實為伍舉護送之。”于是伍舉也因受牽連而逃奔到鄭國,然后準備到晉國去。
恰在這時,公孫歸生也將要去晉國,二人在鄭國郊國相遇。他們“班荊(扯草鋪地)相與食(坐在上面,一面吃東西),而言復故(一面攀談返回楚國的事情)。后以“班荊道故”指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話舊情。
25
萇弘化碧
出自《莊子外物》。萇弘是春秋時周敬王的大臣劉文公所屬的大夫。劉氏與晉范氏世代通婚姻,萇弘曾幫助過范氏,晉卿趙鞅為此聲討他,晉君怪怨周敬王,周敬王便把萇弘殺死。
萇弘死于蜀,蜀人感之,以柜盛放其血,三年而化為碧玉,及精誠之至也。當然化碧之說為后人的演義。后來常以“萇弘化碧”來比喻忠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為國獻身,忠烈精神長存。像明末著名將領(lǐng)袁崇煥就有死后,鮮血化碧一說。
26
懸梁刺股
出自《戰(zhàn)國策 秦策一》。蘇秦游說秦王,上書上次,秦王沒有采納他的主張,他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好。他傷感之余,刻苦自勵,夜以繼日的努力攻讀。夜里讀書至困欲睡時,就用錐子刺扎大腿,以便清醒起來,繼續(xù)學習。
這種勤苦自強的精神,歷來被人稱頌,成為舊時勸學的典型事例。后世常以“刺股”用為勤苦讀書、奮發(fā)自強的典故。
27
操刀傷錦
出自《左傳 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時,鄭國大夫子皮想讓自己的一個小臣尹何,擔任私有領(lǐng)地的邑大夫的官職。因為鄭子產(chǎn)是他晚年舉薦而執(zhí)政的,可能認為提拔尹何,子產(chǎn)不會反對。鄭子產(chǎn)主張“學而后入政”,這樣才不致把事情辦壞,才是用人穩(wěn)妥的辦法。
為了說明這個道理,子產(chǎn)以“未能操刀而使割“,”美錦不使人學制“作比,闡明不可本末倒置。以今天的眼光看,學而后作雖無可厚非,但干中求學,干也是學,也是不能偏的。后人“操刀”“傷錦”合二為一,用來比喻才薄力單,難以預勝任。
28
楚幕有烏
出自《左傳 莊公二十八年》。楚伐鄭,鄭國得到其他諸侯國家的援救,迫使楚軍連夜撤退。楚軍為了防止鄭軍及諸侯國援軍的援救,軍隊于夜間悄悄撤走,卻留下了空空的營幕作為掩護。
軍幕空虛,所以烏鴉才棲止在上面,鄭國人由此判斷出楚軍營內(nèi)的虛實,才停止了向桐丘奔逃。后來用這個典故,常指敗退或軍事力量的空虛。
29
丁公鑿井
出自《呂氏春秋 察傳》。春秋戰(zhàn)國時宋國一個姓丁的人因為家中無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覺得這樣一來,洗滌和取水就不需要專用一個人了,說是等于得到了一個人的幫助。
有人聽到這話后就把它傳訛了,說丁家打井得到了一個人。后來就以此比喻以訛傳訛,或主觀主義憑空解釋,把事情搞得顛倒悖謬。
30
大義滅親
出自《左傳 隱公四年》。春秋時,衛(wèi)國石蠟之子石厚,與公子州吁共謀殺君篡位。石厚為了安定國內(nèi)人心,去求計于自己的父親。
石蠟因之而設(shè)計,借陳桓公的幫助,乘他們到陳國之機,逮捕了州吁和石厚。衛(wèi)國派人到濮殺死了州吁,石蠟派家臣到陳殺死了石厚。
《左傳》因此稱贊道:“君子曰:“石蠟,純臣也。惡州吁而厚與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大義滅親”原指為君臣大義而滅父子私情,后用以泛指炎維護正義而不徇私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