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周國旗下講話--學會學習中的自我調整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
我今天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學會學習中的自我調整。
最近,我常聽到有孩子向我傾訴:我覺得自己最近很不對勁,老師一上課,我就開始犯困。說也奇怪,本來上課前我還精神抖擻的,老師一走上講臺,我的眼皮就開始打架,雖然我也盡力挺住,但沒過多久就昏昏欲睡,不知道老師到底講了些什么。下課鈴一響,我又精神一振,覺得自己有使不完的勁。我曾有針對性地采取了一些措施,如上課盡量坐得直些、多回答問題等,但效果并不明顯。現在,我對自己都失去了信心,真不知道怎么辦?
孩子們,你們知道嗎?一般說來,上課精力不濟,注意力不集中,是由于連續不斷的鍛煉或學習導致身體疲勞、各方面功能下降所致。從剛才那位同學所說的情況來看,不屬于這種情況,因為無論是上課前還是下課后,他都是精神抖擻、勁頭十足。我們應該認識到,除了身體疲勞之外,還有一種疲勞是我們不太注意的,那就是心理疲勞。
心理疲勞就是當我們長時間地從事某一項單調而緊張的工作時,使肌體的中樞局部神經產生抑制狀態,從而使我們對學習、工作和生活的熱情及興趣明顯下降,甚至產生厭倦情緒。專家認為,心理疲勞常常會帶有主觀體驗的屬性,是自己心里感覺到的,并不完全是客觀生理機能變化的反映。
心理疲勞的學生對學習會產生一種逃避心理,但這種心理往往是潛在的、不自覺的。例如對學習缺乏興趣,不易興奮,上課注意力難以集中。導致心理疲勞的根本原因就是學習太緊張,壓力太大而得不到適當的發泄。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同學往往注意的只是身體方面的疲勞,而忽視心理方面的疲勞,有的甚至否認心理疲勞的存在。但是,心理疲勞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當我們長時間地學習功課的時候,我們會在潛意識中產生一種排斥感;長時間地從事某一項運動時,我們會產生一種厭惡之情;即使是美味佳肴,吃多了,也會令人不想再吃一口。
剛才那位同學一上課就打瞌睡,說明對上課不感興趣,是心理疲勞的表現。上課是師生交流、互動的過程,如果對老師上課非但沒有一絲一毫的興趣,反而從內心深處產生厭惡之情,大腦就不會興奮,就不會隨著課堂教學內容的邏輯展開而進行思維活動。如果出現這類情況,我們就要有意識地克服對上課的心理疲勞癥。那么,具體應該怎么辦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