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理要恰到好處地運用“事實論據”---考場作文評析教案(3)
(二)事實論據的使用不能做到點明主旨
事例三:《讓心靈在寂靜中憩息》
面對仕途的坎坷,他沒有消沉,而是縱情于山水。我想,他一定是在寂靜中找到生命的真諦,不然,桃花源這一美好的世界怎么會使人如此向往呢?寂靜就是桃花源,桃花源就是寂靜,它們都是他的心靈的憩息地。
點評:陶淵明是這次作文出現頻率最高的一位人物,陶淵明的歸隱田園確實讓他疲憊的心靈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慰藉。該考生選擇了“寂靜”這個角度,但是在論述的過程卻沒能把這種在寂靜中心靈如何得到慰藉闡述清楚,只是停留于很表面的敘述,“寂靜就是桃花源,桃花源就是寂靜”這一句更是讓人感到迷惑。
事例四:《讓心靈在寬容豁達中憩息》
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深居山林,過著悠閑的舒適生活,因為他厭惡了黑暗污穢的官場,唯有自己放開那渾濁的生活,才能達到今日閑靜的生活,這啟示我們寬容對待自己的功名利祿,不苦心追求,不違背意愿,讓自己的生活和心靈在寬容中找到閑靜的歸宿。
點評:陶淵明的歸隱在該名考生的眼中被看作是“寬容對待自己的功名利祿”,這一說法違背了陶淵明本人的意愿。與“寬容豁達”相關的事例有很多,為何偏要寫陶淵明呢?這難免有套作之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