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典故集錦(6)
36.高山流水
出自于戰國時期,鄭國列御寇的名篇《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但他琴卻只彈出了音符,卻少了神韻,少了對音樂透徹理解,他的老師成連先生于是帶他到蓬萊島去找成連的老師方子春,以便給伯牙指導。伯牙來到浩瀚的大海,極目無邊,波濤絢爛,而樹木郁郁蔥蔥,飛鳥悲號,伯牙頓時心曠神怡,完全融入了對自然的陶醉之中,音隨意轉,琴隨心動,一首《高山流水》自然的撫于琴上。同王羲之醉后作《蘭亭序》一樣,《高山流水》也是在特定的環境下完全由作者隨性而作,表達了作者最真摯的情感和最高的創作水平,堪稱絕唱。
一天夜里,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不禁思緒萬千,于是又彈起琴來,彈得正是那一首《高山流水》,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伯牙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凡伯牙琴聲所表達的,樵夫就能感受到,并發出同樣的感嘆,伯牙興奮極了,二人融入了同一個世界,一個只有琴聲的高雅世界。這個個樵夫就是鐘子期,二人成為知己。
后來,子期不幸去世,伯牙悲痛欲絕,認為子期是唯一能聽懂他琴聲的人,而現在這唯一的知己也離開了。于是在子期的墳頭摔了他最心愛的琴,并終生不撫琴,以謝子期。
“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遂成千古絕唱!
37.天下無雙
出自于《史記·魏公子列傳》:平原君聞之,謂其夫人曰:“始吾聞夫人弟公子天下無雙,今吾聞之,乃妄從博徒賣漿者游,公子妄人耳”。
長平之戰,趙國殘敗,損失慘重。而秦國在長平之戰后不久,就發動了對趙國首都邯鄲的攻勢,妄圖一舉拿下邯鄲,滅亡趙國。趙國平原君向魏國求救,魏王派大軍前往救援,但經不住秦王的威脅,命令部隊帶趙國邊境停留下來。而魏信陵君決意救趙,遂盜得魏王兵符,殺死魏軍首領,自己帶領大軍救援趙國,經過殊死戰斗,打敗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信陵君在勝利之后,因為盜兵符,殺大將的原因,不敢回國,便在趙國住了下來。公子在趙期間,禮賢下士,尋找藏匿在市井之間的能人志士,與他們結交。平原君甚為不解,故說了上面這句話。
大意是有看不起信陵君的意思,信陵君知道后,曰:“始吾聞平原君賢,故負魏王而救趙,以稱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舉耳,不求士也。無忌自在大梁時,常聞此兩人賢,至趙,恐不得見。以無忌從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為羞,其不足從游。”平原君門下的門客也大約有一半的跑到信陵君門下去了。
總的說來,信陵軍是四君子里面最禮賢下士的一個,也是最善良最具同情心的一個,他領導了山東六國的最后一次合縱伐秦,并取得勝利。應該說,用“天下無雙”來形容他應該是不為過的。
38.高枕無憂
出自《戰國策·齊策》: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
馮諼是投奔田文的一個門客,在沒有任何功勞的情況下,再三向田文提出豐厚的待遇,田文都滿足了他。他后來擔任了替田文向農民收租的任務,但是他卻將所有的契約,免去了農民的負擔,為田文在國民中贏得了好的名聲,而在田文受到齊王懷疑的時候,田文封地的民眾爭相迎接。
而馮諼在這個時候說了這樣一句話:“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他通過讓梁國重金聘用田文,從而使齊王害怕田文為梁國服務而使其國家強大,就命請田文為齊國相。于是田文在其后的十年間都在齊國為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