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公祭日國旗下的講話稿(6)
老師們,同學們,早上好:
此刻,我的心情特別沉重,那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就開始于78年前的今天。這天,南京在一片混亂中被日軍占領。在日軍司令官松井石根指揮下,日軍官兵像野獸一樣的對我手無寸鐵的同胞進行了長達6周的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他們燒殺淫掠無惡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
難民一批一批地被敵人拖上汽車,在煤炭港掃射了,在漢中門掃射了,在大方巷掃射了!更有慘無人性的草鞋峽屠殺。南京城內的雪水如長江水一樣流著,尸體像紫金山一樣堆著,陰風慘慘,鬼哭狼嚎。縱然將敵人全部殺死,也永遠不能補救這個創傷。
連日本人都說:一伙難民擠在碼頭上,已處于快要凍死的狀態,日軍向這些難民開炮,將其全部屠殺了。在寬闊的江面上,漂流者數不清的尸體,向“木排”那樣,緩緩地漂流著。朝上游看去,尸“山”接連不斷。揚子江的確成了“死尸之江”。
根據南京軍事法庭統計,日軍集體屠殺28案,人數19萬余人;零散屠殺858案,經慈善機構埋尸15萬,總數不低于34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確認最初六周屠殺人數達20萬以上,毀尸滅跡15萬,總數不低于35萬。
面對這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我們有必要了解這一慘案的背景。三個月的淞滬會戰,中國官兵以死傷27萬人代價殲滅日軍5萬人,瘋狂的鬼子決定“掃蕩上海附近之敵”,并最終決定“占領南京。”國民黨軍隊在南京外圍與日軍多次進行激戰,但未能阻擋日軍的多路攻擊。12月1日以后,南京的政府機關已全部撤離,12月7日,蔣介石在飛離南京前,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指著地圖說,南京地勢,無險可守,敗局已定,但與其投降,不如戰敗而亡,希望軍隊為尊嚴而戰。第二天,日軍占領了南京的所有外圍陣地,形成了對南京的三面包圍,南京守軍之剩北渡長江的唯一退路。12月9日,松井司令向南京城內空投了“投降勸告書”,中國軍隊沒有理會。日軍就在12月10日對南京發動了總攻。
總攻開始時,唐生智決定“背水一戰”,將長江上的渡船全部銷毀,讓守衛挹江門的三十六師緊閉城門,自斷南京守軍退路。但是,敵我力量太懸殊了。一邊是日軍數百架戰斗機,90多門高射炮的日夜轟炸;另一邊是冷兵器時代的,而且是14世紀修建的防御工事明代城墻;一邊是剛剛從淞滬戰場上退下來的,在沒有給養的情況下,徒步300余公里,來到南京的,守衛雨花臺、中華門87師和88師,另一邊是裝備精良、完完整整的9個師,30萬日軍。中國守軍用為數不多的高射炮和機槍陣地對抗敵人的飛機;用手榴彈對抗敵人的山炮;用血肉之軀對抗敵人的機槍。
南京保衛戰慘烈無比,民族意志和氣節蕩氣回腸。軍校學生組成的教導總隊奮力奪回光華門;88時262旅長朱赤在雨花臺命令最后一個連的士兵,把最后的幾十箱手榴彈的蓋子全打開,用繩子把導火索串連起來,擺在陣地前沿,等到日軍進攻到陣地前沿時,幾百枚手榴彈全部爆炸,日軍血肉橫飛,朱赤也中彈倒下。日軍用飛機大炮在中華西門撕開近百米缺口,瘋狂涌入,中國守軍88師官兵隨城墻坍塌墜落。陣亡的87師259旅長易安華在總攻開始前把妻子和孩子送回老家,臨別時說:“等著領我的撫恤金吧。”他身先士卒,多次打退日軍。日軍雖然傷亡7200多人,但直到12月12日仍沒有突入南京城內。
12月13日,日軍從光華門、中山門、中華門沖入南京城內。下午2點左右,日軍的先頭部隊到達挹江門,并一直沖到中山碼頭。當日軍追至江邊時,南京代市長的肖山令,在江邊指揮軍隊與日軍血戰,直至僅剩下一顆子彈時舉槍自殺。死時,半截身子在江水中立著。日軍沒有料到,敗退之軍還如此頑強抵抗,并且是背長江水一戰。這位南京保衛戰中犧牲的級別最高的將領,如今尸首都無處可尋。
對于實力懸殊、場面混亂的南京保衛戰,談論其戰略和戰術并無意義,它打的是民族意志和氣節,這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決不可缺少的民族氣節。但我們不禁要問,僅憑民族氣節,我們就能夠保護自己的生命,保護自己的家園,保護自己的人格和尊嚴了嗎?我想,這大概就是深藏在我們心底的傷痛,就是為什么已經過去68年了,但傷痛卻愈來愈顯著的癥結所在吧。
那么,我們究竟應當用什么方式來撫平我們心中的創傷呢?
近幾年來,南京的每一次12·13悼念活動,其主題都非常明確,并富有教育意義。65周年和66周年悼念活動都突出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主題。去年的今天,南京以“關注戰爭受害者,援助歷史見證人”為主題舉辦了公祭活動。這天,我們南京師大附中開展了“南京大屠殺祭日”的主題教育活動,并確定為我校的校本課程。
一年過去了,在同學們的積極參與之下,我們的校本課程建設取得豐碩成果。2004年,我校現高二1班、2班開展了“中日關系歷史·現實·未來之我見”的專題調研。今年8月下旬以來,我們歷史組開展了以“為了明天”為主題的系列活動。有高一的知識競賽;步行者活動;“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申報世界遺產”的調研;采訪大屠殺研究中心主任張連紅教授和南京明孝陵審遺工作人員;與朱成山館長進行對話等。高二年級的學生在語文組的協助下,舉行了詩歌創作及朗誦活動。在李建培師傅與陳絢華老師等幫助下,附中本部和江寧分校的歷史組老師帶領部分高一、高二的學生聯合進行了考察與祭掃活動。在電教組和藝術中心的配合下,李曉輝、丁志興、盧新建、許祖云等老師以及南京大學陳仲丹教授給全校學生做了多場專題報告;許多同學參與了中日關系熱點問題對話會;開辦了“周末電影院”。我們希望通過上述課程,以史為鑒,永遠銘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慘痛歷史教訓。
此時此刻,我們在這里進行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遇害六十八周年的祭奠活動,還有什么意義呢?
首先,弘揚抗戰精神,振興中華民族。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館長王新華說:我們紀念南京大屠殺事件,不僅要記住國恥,更應該紀念抗戰勝利,紀念抗戰精神。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說:中國人民抗戰的勝利說到底是抗戰精神的勝利;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同樣需要光大抗戰精神。
什么是抗戰精神?家住南京城西的82歲老人王楚英,以他八年抗戰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抗戰獲勝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抗日統一戰線下,國家實現了全民族的大團結。”概括地說,抗戰精神,就是不畏強暴的拼搏精神;舍身救國的奉獻精神;統一抗戰的團結精神;堅持到底的自強精神等。
其次,弘揚國際主義精神,促進和平與發展。
中國的抗戰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緊密相連。在1942年的仁安羌戰役中,中國遠征軍以不滿一千的兵力,擊敗十倍于我軍的敵人,救出十倍于我軍的盟軍,被救英軍官兵滿含淚水地感激中國軍隊舍己為人的精神。美國總統羅斯福在1942年對兒子說:假如沒有中國,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打下澳洲、印度,打俄國等。
對于民族主義精神、國際主義精神,我們的同學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仲成同學認為,今天的成功,必須依靠我們民族意識的進一步覺醒,而每一個中國人個體的責任,就是民族意識具體體現。薛張欣同學認為,努力學習,是我們今天的重要責任之一,只有成為一名有用的人才,才能為國家的科學發展做貢獻,這關系到我們國家的尊嚴,民族的尊嚴。我們還應當加強與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國合作,拋棄狹隘的民族主義。胡曉玨同學認為,努力設計制造出中國的名牌產品,勝過一切手段的抵制日獲運動。校友鮑盛同學告訴我們,要多一點危機意識。
為南京大屠殺創作了長詩《狂雪》的詩人王久辛說:“只要邪惡和貪婪存在一天,我就決不放棄對責任的追求。”
假如每一位附中人都有對責任的追求,假如每一位中國人都有對責任的追求,那么,當今天的祭奠的警報再次拉響之時,我們心中的痛處,將會轉變為勝利的信念。老師們,同學們,為了美好的明天,讓我們攜手共創未來。








